01华为1997年设计的薪酬体系,20年后还好用
1.华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和公司成长的历程基本一致
作为一个民营企业,华为也是从从零开始、从小公司开始,凭着任正非老板的个人智慧,注册成立公司,靠代理别人的产品获得了第一桶金。后来有了钱以后,他不像别的老板有了钱就去搞房地产、炒股票,而是投入研发。
华为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从1994年开始,当时在销售部里成立了考评办公室,解决如何分配销售人员奖金的问题。“弟兄们冲山头,流血流汗,冲上山以后怎么分成果呢?”这是华为原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萌芽。
我从1995年开始做市场部考评办公室主任,这也是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。开始的时候,我把问题想得较为简单,根据员工的销售业绩,奖金自然就可以算出来。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
比如,当时安排素质最好的销售人员到一些战略市场城市,在很难进入目标市场的情况下,销售人员可能没有业绩;而对于一些相对偏远的城市,恰逢大力发展农村通讯产品的时机,派销售人员过去,业绩都很好,这样奖金算下来差别悬殊。比如派到乌鲁木齐的工作人员奖金能拿到十几万,而派到上海的人员奖金可能还不到5000元。如果按照这种激励导向,战略市场就没人愿意做,但如果进不了战略市场,华为无法达到市场的制高点,就永远是三流公司。
我们觉得这样的考核方法与华为的价值观不一致,却不知道应该如何考核才是正确的。还有其他类似的一些问题,所以我们请来了彭剑锋、包政、吴春波三位教授给华为制定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,这是在写《华为基本法》之前的事情。
在考核制度中,不可避免会涉及考核等级问题,也就是给员工的评价结果分为几个等级。当时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来看,他们的考核等级一般分为:三个、四个、五个。
华为最早的考核制度是由彭剑锋、包政和吴春波设计的,我们当时使用的是五个等级法:S、A、B、C、D。每个等级都有比例的要求,比如S是15%,模仿日本的生产制造体系。五个等级,强行做比例分配,必须按照S、A、B、C、D比例的要求做出来,而且一个月考核一次。
开始的时候,我们很认可这种考核制度,但是半年以后,为什么考核制度难以继续下去?每个月都得强制分布,D必须得有,这个时候就感觉到压力很大。考核是一把双刃剑,考核太严苛会损害员工的积极性。本来有的员工没有那么差,但是越考核越差,而且我们发现考核完,员工业绩没太大的变化。
后来我们逐步演变,从月度考评改成季度考评,从五个等级变成四个等级,逐步改良,在工作中进行改进。这是最早的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起步,从S、A、B、C、D五个等级开始。
2.从“秘书处”试点建立职业资格标准体系
1995年与彭剑锋老师合作以后,恰逢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一个从英国引进的职业资格项目,希望在中国找两个企业做试点,彭老师推荐华为和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做先期试点(注:1985年,英国政府委托主要的工业机构,开展职业教育研究,界定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内涵。1995年,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英国NVQ(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)文秘标准体系和资格证书作为首批引进项目)。华为对此很积极,我们去英国进行了学习培训。
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体系,包含销售、技术开发、行政管理等职业类别。一个学生从学校毕业,走向社会以后就会进入职业资格识别认证体系,企业里有记录,有专门的督导和评估体系。当时我们学习后认为对华为着实有用。因为当时也有大批的应届毕业生进入华为,但普遍缺乏职业化意识,其实当时整个中国也是这种情况,职业化意识比较淡薄。企业对研发类、销售类、生产经营类的工作要求不同,培训时如何与他们的具体工作要求结合起来?我们觉得可以尝试做职业资格标准。
首先是从华为的秘书处开始的。1996年华为已经具有一定规模,员工人数达2000多人,拥有三四十个秘书。我们发现秘书中学历越高者,反而工作干得越差,比如大专生干得最好,研究生干得最差。研究生进公司去以后常常想着思虑换工作,他们会忙于发展与领导的关系,希望去研发部门、销售部门等。对大专学历的学生来说,他们对这份工作就很满意,所以就很投入、很认真的做事情。这种情况下,秘书们到底应该做什么,究竟什么样的秘书才是一个好秘书?
我们为秘书工作做了标准,分为1—5级。比如,秘书打字的速度每分钟必须超过80字以上,熟练掌握Word文本的设计、Excel表等最基本的技能。除了这些以外,专门有一套标准体系,涵盖会议通知、组织会议、布置会场,会议纪要、文档归档。根据部门之间的共同机制,制定了秘书工作的五大模块,使秘书工作具有了标准化。
有了标准以后,就可以评级。一级秘书需要考试,比如打字速度,没有通过者需要再次考试。从一级秘书到二级秘书可以涨工资,到五级秘书可以升职为部门经理。这样秘书就知道在哪些地方可以提升,不仅提高了秘书的技能,而且打开了职业通道。这是华为对工作技能规范的要求及任职资格的体现,也是华为员工职业化能力建设的开始。
3.华为成立了一个工资改革领导小组
在华为的那个时期,薪酬也没有标准,每个月每个部门都在申报要给员工调薪,每个月我把调薪表交给老板,老板感到很头疼,批了心里不踏实,不批可能失去人才。后来老板要求不交那么多资料,只提供一张表,把评价说清楚。在这以前,公司也遇到了很多薪酬待遇方面的问题,因为员工多了,老板并不全都认识,不像公司小的时候,谁干的好、积极性高,老板都能看在眼里。
当时华为成立了一个工资改革领导小组,大概由30多人组成,都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的人。工资改革小组工作了三四个月时间,每次讨论工资怎么改,但每次开会都没结果。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部门很重要,比如研发部门认为,华为是高科技企业,研发最厉害,所以工资应该最高;销售认为能把差的产品卖出去,肯定是销售厉害;财务也不示弱,认为新招的会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