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文摘要】
1、什么时候需要COE?
2、COE是给谁服务的?
3、如何评价COE工作?
4、COE需要什么能力?
【写在前面】
近几年来,关于BP的角色觉得大家已经讨论的很多,其实如果没有COE和SSC的话,BP在业务部门内工作,与传统的人力资源没什么区别,无非就是强调更加业务导向了,且剥离了一些职能。
但是,这些职能往往是战略化、产品化、标准化的,很多公司还没有这样的人力资源水平,所以COE没有接住的那个球,因此COE没有做什么,大家难以直接回答;但如果问COE做了什么或者需要做什么,似乎也没有能拿得出来的成果,今天写篇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。
科普:什么是COE?
COE,在业界有两种说法,基本都是源自三支柱模型。
一种是CenterofExpertise专家中心,主流说法,以人力资源顾问、人力资源高级经理为主的专家中心、政策中心。
一种是CenterofExcellence卓越中心,有些大的跨国企业,会把几个部门的功能合并起来,也叫COE,概念更大一些。
第一个问题:什么时候需要COE?
如果要把COE、BP、SSC职能明确区分出来的话,那这整个组织至少应该是具备几个特征:
1、BP的出现:集团化公司、多种业务形态并存且发展阶段不同、与之对应的事业部制且事业部具备独立的管理经营权。各事业部由于经营目标不同,需要的管理手段不同,因此各自设置了BP来辅助经营目标的实现。
2、SSC的出现:随着管理进程,可以这样假设:一开始,BP完全能够满足业务部门的管理需求,后来BP发现自己需要更大的数据平台、需要更统一简化的流程服务的时候,就有了SSC,所以SSC是人力资源基础服务的集成。
3、COE的出现:再随着业务发展,集团和事业部的管理层同时发现,有一些管理需求是必须要有人来实施的,但这样的管理需求对集团来说是共性的、或者纷至沓来的;对事业部来说往往是项目性的、阶段性(去年不需要,明年又变了,只有今年需要)、同时又需要比较专业的管理能力的;这些工作集成起来,在某个事业部专门设置一个岗位,工作量是不饱和的,而且信息和视野是不够的,这样的岗位应该放在集团总部,大家共用,这样就形成了COE。
我工作时间最长的一家公司有三四千人,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以为自己是在COE工作,现在想想其实不是。这一家公司尽管规模不小,但三种业务模式有两种是很接近的,而且客户是完全重叠的,老板又特别集权,亲力亲为,全公司统一管理。
当时我在这家公司做人力资源政策,简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:不仅所有事情都要管,而且一竿子插到底,对业务部门的细枝末节也了如指掌。我们在业务部门也有partner,但叫做HRP,并不是BP,不提需求只做执行,因为所有需求都是从中央确认的,可见根本不是三角型的人力资源体系。后来发现市场上这样的公司越来越少了。
所以,并不是在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就叫COE(或者SSC),COE是若干职能的集合。这种三角形的人力资源体系,三个方面一定是并存的,平分秋色的。当组织成长到这样一种阶段:发展阶段不同、管理手段有所区分的事业部逐步展开了独立的管理,且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,在人力资源服务的过程中,沉淀出来某些产品,可以复用;或者是需要开发某种公共产品、流程、体系;或者是需要统一的语言和行为来维系组织价值观和文化的时候;COE就出现了。
小结:COE什么时候出现?
1、管理需要:组织长到一定阶段,比如BG相对独立,部分管理职能需要公用。
2、服务需要: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化,批量交付的是SSC,定制交付则是COE,
3、战略需要:需要统一价值观,构建组织文化等战略目的
第二个问题,COE是给谁服务的?
毫无疑问,COE设置在总部,直接和hrvp汇报,隔级和CEO汇报。由于COE是重要的政策部门,COE能够得到老板的一手信息很多,COE的负责人往往是hrvp的最有力后备。那么问题来了,COE到底是给谁服务的。这是个最关键的问题,回答对了,中央和地方的矛盾、管理和业务的矛盾、高层和中层的矛盾都能够得到缓解和解决。
如上文提到,事业部型、多种形态共生的组织结构特征就是事业部独立管理运营,那么管理需求是从哪里来的呢?
我们用一个反证法,如果管理需求仍然是由上至下的话,那就不必存在事业部制这样的组织结构和授权模式了,既然存在事业部,换句话说就是老板只负责找方向、定目标、给资源、提建议、最后收利润,并不直接决策管理过程。而经营的负责人是事业部的老大,所以管理需求应该是从事业部管理层这里生出来的(当然在市场上,大老板不乱插手、一心一意找到贤才担事业部负责人的重任这是少数,理都懂,然并卵)。
另一个思路是,所有的管理都是为业务服务的,业务在哪里呢?不在总部,总部本身不产生效益,效益在业务部门。更关键的是,管理层本身不应该需要这样的一群专家来当秘书,当内阁、当军机处;这群人一多了,免不了揣测、曲解、放大、误传总部的管理指令,与业务形成对立。
综上可以断定,COE是给事业部服务的,这就和总部的其他职能部门一样,他们的直接上级是CEO,但他们的唯一客户是业务。给多个人服务当然要比给一个人服务要难的多,这个问题我们下文再谈。既然是给业务服务的,COE所需要的信息从哪里来呢?听大老板的还是听事业部负责人的呢?
COE应该和事业部负责人同时接收到总部的管理信息,注意是同时,一方面和事业部负责人共同执行公司的大方向以及事业部的分目标,另外至少要听取(有能力的话参与)事业部负责人与总部的博弈过程,最后与事业部负责人收集/共同制定达成此目标所需要的管理需求。
如果COE与事业部负责人信息不对称的话:或者COE做的事情是老板一厢情愿,完全不是业务需要的,COE变成老板的大秘书,宦官当道;或者COE被业务甩在后边,插不进去腿,而业务缺少了COE的把控,管理可能跑偏。
因此,COE是为整个集团服务的,但归根结底,是为事业部、为业务服务的。但一个难题是:事业部的管理需求,在事业部负责人和总部职能部门之间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瓶颈,这个瓶颈不突破,COE寸步难行。
小结:COE为谁而生?
一句话总结,COE是为整个集团服务的,但归根结底,是为事业部、为业务服务的。
第三个问题,怎样评价COE的工作?
讨论到这里,COE的职责已经很明确了。一方面是落地集团总部的整体决策,对于集团已定性、各事业部共同推进的某些项目,是牵头人;另一方面,作为空军,对各事业部的管理目标、所需要的管理手段全力支持。
所以,COE的考核指标,要分为几部分,一是全集团统一推进的项目进程,比如雇主品牌、员工敬业度、员工成长等等;二是整体的健康性指标,比如员工离职率、效能(人力成本);需要我们关注的是以下两部分:三是各事业部每年的重点项目开展情况,这个是要和COE挂钩的;四是各事业部特殊的一些改进性管理指标,这个改进的幅度是COE直接负责的。
后两部分的管理需求可能是在年度分析的时候,总部发现事业部的管理短板,和事业部老大共同制定的改进计划(组织诊断);也可能是根据事业部发展阶段,由事业部主动提出的阶段目标,去年不需要但今年需要的。对于这两部分管理需求,不是BP能够胜任的,非要借助外部力量不可,这时候COE的价值就产生了。
小结:COE怎么考核?
1、项目性指标:比如员工敬业度。
2、整体性指标:比如人工效能。
3、改进性指标:比如某BU的管理短板。
第四个问题,COE需要具备什么能力?
目前大多数公司的现状是,COE和BP做为产品经理和客户经理互相诟病。COE认为自己能够干BP干不了的活,讨论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,这个假设是不存在的。BP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各种能力,只是由于事业部内的工作集合不饱和,不需要设置COE的职能罢了(正所谓每个孱弱的COE背后都有若干强大的BP)。
所以最后一个问题,COE究竟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,能够胜任这种“共性的、项目性的、阶段性、同时又需要比较专业的管理能力的”工作呢。
在我看来需要这样几个能力:
第一个是业务方向的理解能力。COE至少要和事业部的负责人对于业务方向的理解在同一个层面上,对于事业部的需求有所预见、完全理解。这叫销售能力;否则就会被客户(事业部)牵着鼻子走,一手信息变成了事业部翻译的二手信息;
第二个是独立的咨询能力和提供多种解决方案的能力。这叫生产能力;对于不同的事业部,管理阶段、手段、方式甚至亚文化都有所不同,COE手里要有足够的方法论和体系,才能根据局势相机决策,以柔性的、多样的手段达成刚性的、统一的目标。这点很重要,是COE的立足之本,如果COE只能提供某一种刚性的解决方案,三角形的体系就又退化成直线职能了。
第三个是应该具备一定的资源管理能力。或者叫做整合、获取资源的能力,做培训的应该掌握着丰富的内部培训资源予以共享,同时应该能够快速、准确抓取外部培训机构提供采购建议;做OD的对公司内各种成功案例、数据、公司外的各种咨询工具、产品了如指掌;做干部管理的,应该放眼全集团的干部和高潜人才,给出灵活、快速的配置方案……。
总之,具备以上能力的COE,对大老板和整个集团是有价值贡献的,对事业部负责人是有支持和帮助的;对BP是有引领和指导的;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。
小结:COE需要什么能力?
1、销售能力,能够深度理解业务,对需求有洞察。
2、生产能力,独立咨询和交付解决方案的能力。
3、整合能力,整合、获取资源的能力。(本文于2016年发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