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的上半场改变了信息的互通方式,使社会变得更加透明;互联网的下半场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,使社会变得更加交互。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个体能力的综合性提升,传统组织的概念正在被改写。平台型企业,为解放个体能量而生的组织,正在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形态下茁壮成长。
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在矛盾中前行和更迭,是亘古不变的真理。空姐在滴滴打车遇害的事件,引发了社会对平台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,尤其是人力资源风险管控方面的深层次探讨。
传统企业依赖“信息+行为+互动”来管控人力资源风险,即在入职的时候核实员工的个人信息,工作过程中要求员工的行为符合社会和企业的要求,在企业与员工的互动中了解员工的家庭状况及生活状态等。而对于平台型企业而言,员工关系相对松散,传统的人力资源风险管控方式似乎有点“鞭长莫及”。那么,平台型企业该如何再造与其业务特点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呢?
平台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再造,可以从员工关系界定、招聘资质审核、业务运作监控、企业文化教化等四大关键点着手,如下图1所示。
图1:平台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再造的四大关键
员工关系界定
平台型企业的员工关系已经从传统的“雇佣关系”全面向“劳务合作关系”转型,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性质的根本变化,决定了平台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基础。“劳务合作关系”是时间相对灵活的、基于一个或多个单独事项进行劳务合作的、非雇佣关系的合作关系。
平台型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需要重点关注劳务关系确立、社保关系处理、涉税事项处理等相关事项。劳务关系确立需要完善的法律文本,签订劳务合同,明确合作权责与违约责任等;劳务合作不涉及社保关系转移,但是需要确认合作员工已经自行缴纳社保,平台型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员工适当的社保补贴;涉税事项需要员工自行到税务局代开劳务发票,进行涉税事项处理。
招聘资质审核
平台化企业的运作模式之下,公司总部与旗下的员工也许“素未谋面”,甚至很多员工的资质性文件也存在真实性的隐忧,因此给招聘资质审核带来了不小的困难,滴滴事件的调查结果也凸显了资质审核的监管短板。
招聘资质审核要把组织审核和社会信用有效结合起来。一方面,从组织风险管控的角度,要求员工提供多角度的个人资质证明资料,并做出资料真实性的承诺,随时接受检验和审查。另一方面,企业应充分借助社会信用体系,例如芝麻信用等,全方位掌握员工的个人信用情况。当员工的资质越来越透明,自发存在的约束力量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,责任追溯也极其方便。
业务运作监控
员工关系界定与招聘资质审查,都是前置性的人力资源风险管控措施。核心的风险管控是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的、即时的风险识别、管控和处理的一系列措施,因此进行业务运作监控至关重要。
如何有效开展业务运作监控呢?首先要做的就是业务流程的标准化。业务运作需要有一套完整、规范、严谨的运作流程,特别关注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点,制定明确的业务标准,从标准上控制、清除风险发生的“土壤”。其次,要针对重要的风险点准备应急预案。所谓重要风险点,指的是该处的风险一旦发生,造成的后果仅靠企业和员工个人是难以承担的,比如发生刑事案件等。尽可能地穷尽所有可能发生的重要风险,做好与之对应的应急预案,是人力资源管控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。
企业文化教化
企业文化是企业倡导的包括思维方式、行为风格、工作习惯、职业素养等一系列因子的综合体。平台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。因为常规的企业文化是“基于相处、通过活动、经历时间”来沉淀的企业特质,而平台型企业员工“几乎没有相处、活动难以实现、组织黏性较低”等特点,使得企业文化更难以形成,也更容易波动。
但是,平台型企业员工越多,越需要相对一致的企业精神信仰。企业文化从来不是虚空的花架子,而是深入企业DNA的理念精神层面上的认同。平台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,可以从建立圈子和延伸服务两个方面着手考虑。
第一,建立圈子。通过线下俱乐部、线上社群等聚拢员工,分享理念、知识、经验,加强圈子内部交流,拉近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,增强员工对平台企业的组织黏性。第二,延伸服务。针对员工的工作特点和个性需求,推出个性化、层级性的福利措施,激发员工的工作成就感,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。
平台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再造,从员工关系界定、招聘资质审核、业务运作监控到企业文化教化,是一个从“硬件更新”到“软件升级”的过程,彰显着平台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鲜明特色。
平台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,正处在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探索状态,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,最终才能收获真知。但是,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变化就停止了追逐未来的脚步。大步向前,预见未来,未来已来,等你叩门。